不知什麼時候起,我們聊的話題越來越簡短了。
崩潰或是喜悅,都不再掛在嘴上。
就像作家獨木舟說的:“很多時候,沉默並非是無話可說,而是一言難盡。”
選擇沉默,也許只是看輕了很多事,看清了一些人。
越來越不想說,是成熟的標誌,柔軟中自有力量。
1、人的悲歡并不相通
以前真不理解成年人的沉默,那時我坐在火車上,和陌生人都能聊一路。
記得鄰座有個老阿姨,跑來拉著我的手說:“就是年輕啊,能笑能鬧的,真好。”
她在流水線工作,孩子等著她照顧,老人又生病,兩頭顧著,她拿誰都沒辦法。
曾經我是敷衍過去的,現在想想有點心酸。
工作遇上變動,家裡遇上難事,如今都得自己扛。
多少次就想要點寬慰的甜藥水,迎頭而下的卻是一盆冷水。
偶爾也會有人陪。
但我都懂,他們願意聽下去,只因為我是他們的朋友、親人,並不是有什麼切身體會。
有些路樂也好,苦也罷,我們都只能一個人走。
看過一個段子,去刑場的路上,死刑犯抱怨天下雨了。
而劊子手不屑地說:“有什麼可抱怨的,俺們還得回來呢。”
沒人在乎你深夜裡的輾轉反側,蒙在被子裡哭過幾個回合,旁人看的都是結果,只有你自己才懂其中掙扎、辛酸和失落。
過得難的時候,不重要的人都懶得打擾,
而重要的人,又不忍打擾。
不是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,而是沒了逢人作戲的興趣。
2、有些對錯,不必去爭
年少輕狂的我總愛爭個對錯,惹不得碰不得,在地鐵被人踩一下也要跳腳。
後來發現太多的爭辯,都是自討沒趣。
聽說人的一生會遇見8263563人,
如果對你友好的人佔50%,對你不好的也有50%,比400萬人還要多,每個都要爭一場,實在不值得。
有網友跟合租的朋友拼單,說好了價錢均攤。
東西到了之後,朋友卻翻了臉:“買的時候用我會員省了錢,我得少算。”
兩人爭了個面紅耳赤。
再給朋友發消息時,她已經被拉黑了。
都說暖一顆心需要很多年,涼一顆心,卻只需要一瞬間。
聽起來讓人唏噓,但更多的是清醒和領悟。
不是同路人,怎麼爭也是白費口舌,而即使最親的人,也未必心意相通。
每次覺得老媽控制欲強,不管我們的感受。
總會聽見媽媽發自內心的一句牢騷:“好心當成驢肝肺!”
不能共通的道理,愛總是真的。
回家時熱騰騰的飯菜,小心翼翼地噓寒問暖,出遠門前硬塞過來的一堆水果飲料,都是真的。
事情經歷多了,總覺得有些無奈,但也愈發明白:
“凡事看得淡一點,就沒什麼可以憂愁的了。”
把不合的人看淡,把爭執的事也看淡,
離開錯的關係,離開無休止的爭吵,和親密的人就更近幾分。
當你沉默了,就也想通了。
3、在沉默中,不畏不懼
網上有句話: “沉默,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。”
人都是經過生活的捶打,慢慢丟掉了一身輕狂,逐漸變得沉默寡言。
但我總覺得,不說的都是冷靜,不言的都是成熟。
越來越沉默的路上,你會更堅定,也更愛自己,你不再張揚,心底卻有了力量。
豆瓣有個博主做行政。
天天找人訴苦,還是倒不清心裡的苦水,搞不定手頭的爛賬。
直到他默默做起了計劃。
很久沒發朋友圈,把事情排起優先級,記錄時間分配,悄悄地學起習來。
幾個月後,他的話越來越少,臉上卻多了微笑。
賬單整理得越來越有條理,他不僅成功升職加薪,騰出來的時間,還把興趣都撿了起來。
長大了才明白,不是所有的苦,都一定要讓別人知道。
如果你看見一個人端坐一隅,淺笑安然,不吵不鬧不喧囂,他沒有不開心,只是覺得沉默的狀態更舒服。
想起陝西那個堅持讀書的女工。
她是13歲的孩子媽媽,白天做塔吊指揮,晚間8、9點才下班,身邊什麼人都有,噪音不絕於耳。
只在手觸摸到紙頁的時候,有種格格不入的安靜。
有時間就看書,對她是種放鬆,對孩子是榜樣,不急不緩,心也隨著靜下來。
當你遠離周圍的喧囂,不會是張撲克臉,而是不驕不躁,淡然清歡。
就算生活實苦,也依然溫柔堅定。
就算到了最深的絕望裡,也在長久的沉默中,期待著屬於自己的那份驚喜。
當你不再多言,就成熟了,懷著熱忱往前,你我都是風華正茂。
以前覺得世上最苦的是黃連,後來發現,是咽回去的眼淚;
覺得最累的是負重的肩膀,長大才明白,是難以喘息的心;
覺得最有力的是尖叫,是吶喊,是高聲的宣誓,慢慢變得成熟,才懂得無聲處的驚雷,沉默里的堅強。
如果你越來越沉默,越來越不想說,那不是冷漠,不是麻木,更不是慫。
只是在時光中變得寬宏,變得從容,保留著曾經的熱血,面對著嶄新的生活。
告別那個玻璃心的自己。
在寂靜裡不畏不懼,帶著半兩溫柔,從容安定過一生。